电力员工坚守岗位对电网重要通道进行设备监测

内容提要:昨日是入伏第一天,连续多日的高温高湿天气后,天津进入“蒸烤”模式。当人们纷纷宅在家里享受空调带来的舒适时,电力员工们却坚守在岗位上,他们头顶烈日、冒着酷暑在电网重要通道进行设备监测,为百姓清凉度夏提供电力保障。

天津北方网讯:昨日是入伏第一天,连续多日的高温高湿天气后,天津进入“蒸烤”模式。当人们纷纷宅在家里享受空调带来的舒适时,电力员工们却坚守在岗位上,他们头顶烈日、冒着酷暑在电网重要通道进行设备监测,为百姓清凉度夏提供电力保障。

昨日凌晨5:00,天津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员工朱春雷、殷子沛穿好工装,带着装备,驱车1个多小时赶到滨海新区津岐公路附近。他们今天的任务是利用无人机巡视220千伏线路。经过紧张地组装设备和仪器调试,无人机很快飞到百米高空的输电线路上方。他俩紧盯着无人机回传的信号,不时进行分析判断——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。

“这么大的池塘,以前巡线,需要划船到塔底下进行测温,全部巡视下来少说也得4个小时,使用无人机后只需2到3个小时,而且更加准确。”朱春雷指着位于方圆4公里池塘中的17基铁塔说,“我们提前将具备自主巡检功能的无人机增设了红外测温模块,相比过去手持红外测温,检测速度提高一倍以上,一个无人机操作人员能同时控制3架具备自主巡检的无人机进行红外监测,实现了1人顶6人。”一上午的时间,朱春雷和殷子沛巡视了4条线路、53基铁塔,厚重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湿透,后背留下一片白色的汗渍。

同样守护着城市“生命线”,国网天津电缆公司员工石云飞、周威熙、殷楚渊的战场不在百米高空,而在地下电缆“动脉”。在110千伏“朝某线”1号接头电缆工井防水封堵工作现场,工井经过半个小时强排风换气后,检修员周威熙用空气检测仪在井上检测井下气体合格,申请下井二次检测。“电缆工井作业是典型的有限空间作业,一旦通风不及时,有毒有害气体超标,很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。”工作负责人石云飞一边协助周威熙穿戴设备一边介绍,“尤其现在高温天气,井下积水更易形成有毒气体。”

周威熙熟练地穿戴上重达30斤的正压式呼吸器,将呼吸面罩牢牢扣紧在面部。井口狭窄,又背着厚重的氧气瓶,周威熙下井很是吃力。高温下,狭小的电缆工井完全成了“蒸笼”。对每个角落进行气体检测后,周威熙再次爬出工井口,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时间,但汗水已经浸透了衣襟。3个小时后,防水封堵作业顺利完成,全体作业人员安全出井,几位小伙子已经累得抬不起胳膊。(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)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。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frenchgirlknits.com